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(澳門科技大學)(以下簡稱實驗室)由國家科技部批准,於2018年正式掛牌成立,是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。實驗室的成立是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,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,提升澳門科技水平的重要舉措。實驗室現有40余位專家學者,包括講座教授、教授、特聘教授、特聘顧問、副教授、特聘副教授、助理教授等,研究團隊逾200人。專家學者均來自於國內外知名的教研機構,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,組成了一支多學科結合、結構合理、實力雄厚的研究隊伍。實驗室主任由宗秋剛講座教授擔任。

實驗室總體目標:建成面向世界深空探測科學前沿,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星科學研究中心,作為中西深空探索交流的橋樑與窗口,打造國際間行星科學高水平學術交流合作中心;參與國家深空探測重大項目,提供所需的科學支撐;培養國家所需的行星科學高質量人才,建成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,為澳門的多元化發展貢獻科技力量。

實驗室研究方向逐步聚焦,致力於發展三大前沿研究領域:行星環境與宜居性、行星形成與演化、太空/空間探測。

主要研究內容包括:圍繞地球的臨近空間、月球、火星、小天體、氣態巨行星、行星磁層和整個日球層,利用數值仿真、數據分析、高分辨率觀測、實驗研究等各種手段開展地球輻射帶、太陽風與月球和行星(包括小天體)相互作用、日球層邊界探測、行星內部結構和重力場、行星內部流體與磁流體動力學、行星表面撞擊坑、行星地形地貌、行星表面物質特性、行星表面環境、行星大氣動力學、採樣/隕石分析、天體生物學、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存在形式、與天體生物學有關的模擬研究、空間生物技術等研究。

實驗室在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的戰略指引下,已開展了多項月球與行星科學的基礎研究工作,取得了重要成果。

2012年,實驗室研究項目「嫦娥探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」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。

2016年,實驗室研究項目「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」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。

2020年,研究項目「月球、小行星、巨行星的表面特徵、內部結構研究」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。

2022年,研究項目「月球及火星表面環境研究中的科學發現」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二等獎。

2023年,澳科大收到國家六部委(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、國防科工局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資委、中科院、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)授予參與火星任務的澳科大團隊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先進集體」及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先進個人」稱號,表彰澳科大科學家開發的多尺度火星氣候數值模型及為「天問一號」火星著陸時間及地點選取所提供的優化方案。

此外,實驗室人員更榮獲2023年度聯合國外太空事務廳(UNOSA)與歐洲航天局(ESA)聯合資助項目:“HyperSpacEx - Med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Potential of Fungi in Hypergravity for Space Exploration”。

2023年,“澳門科學一號”成功發射,獲得習近平主席回信肯定,勉勵師生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,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力量。

2024年1月,“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2023年度勳章、奬章和奬狀頒授典禮”中,實驗室獲授予2023年度專業功績勳章。